带你感受庙会文化
| 招商动态 |2016-04-14
庙会文化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,它是一种极其复杂、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,它既是宗教的,又是世俗的,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、价值观念、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。它世代延续、传承和发展,历久不衰,屡禁不止。近十年来,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,城乡各地庙会兴起,规模可观,值得研究。
庙会,又称"庙市"或"节场"。这些名称,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"轨迹"。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,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,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,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汉族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、完善和普及起来的。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,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,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,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。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"庙市",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。随着人们的需要,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。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。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,各具特色。
庙会由来
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。同时,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。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,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。而在唐宋时,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,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。如圣诞庆典、坛醮斋戎、水陆道场等等。
佳县白云观
陕西省佳县白云观位于县城南5公里的黄河之滨,白云山上。这座道观始建于宋代,主建于明清。明万历三十三年(1605年),由白云山著名道士李玉凤真人,榆林总兵张臣,佳县籍县丞牛登第共同组织修建。明万历四十六年(1618年),神宗帝朱钧给白云山道观亲颁圣旨一道,并赐制<道藏>4726卷,从此当地官民信士大兴土木,营造道观,后经历代不断修葺补建,形成规模宏大,鳞次栉比,古朴典雅,神秘幽静的庙群,是西北地区明代以来最大的古建筑群和道教圣地。
白云观属全真道龙门派,明万历三十六年,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、张真义、景真云等来白云山白云观阐教,弘清静无为之道德,修明心见性之全真,迄今已历十七代,三百九十余年。其间风云变幻,世事沧桑,白云山道教活动时盛时衰,最盛时道观共有道士八十余人。“文革”期间,白云观也遭破坏,道教活动被迫停止。改革开放后,一九八二年成立了白云山道教管理小组,道教活动得以恢复,观内现有道士数十名,有两位道长在北京白云观受戒。现在,白云观共有庙宇54座,占地200余亩,存有各代壁画1300余幅,碑碣160余通,匾额99块,供奉以真武大帝为主神的道、佛,释诸神多300位。几百年来,白云观一直是秦、晋、蒙、宁、甘等省区汉、蒙、回等各族人民物资、文化交流中心及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,每年朝山拜圣、旅游观光者达数百万人次。每年农历正月、三月三、四月八、九月九为传统的古文化庙会,会期人潮似海,商贾云集,香火尤盛。
在县委、县政府的领导和安排下,白云山道教民主管理委员会决定举办一年一度的古文化庙会。会期十天,5月7日至5月16日(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十)。白云山道教管会对前来进行文化、人才、信息、广告、商品物资交流的单位、厂家和客商实行优惠政策,提供各种方便。并进行开发项目,招商引资的洽谈,以促进白云山道教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。届时,有山西省晋剧院演出团,山西省太原市实验晋剧团,山西省吕梁市晋剧团等文艺团体前来演出助兴。有国家一级演员:中国戏剧、“杏花奖”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:孙红丽、刘建平、余芳、王和爱、杨晓娟、李月萍、郑强、荣爱梅、杜玉丰、闫雅珍等人登台献艺。
庙会期间有公安、工商、交通管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,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、市场秩序和交通管理等工作。严厉打击盗窃、宰客、敲诈、勒索等一切不法行为。维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旅游安全秩序。并有数家食宿、购物、餐饮等设施,为香客游人提供吃、住、娱乐、停车等服务。保障香客游人高兴而来,满意而归。
佳县白云山
:55520
长按关注